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班子 > 学校管理新理念

学校管理新理念

2009年10月11日 09:47:31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田家炳中学 访问量:1628

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校而言,我们对社会层面的影响是不大的,而对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则可以大有作为。不改革学校管理层面,教学层面的创新就缺泛一种支持因素和环境因素,甚至滞后的、陈旧的学校管理会成为创新教育压抑因素和反对因素。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学校管理。有创新的学校管理,才有创新教育。而创新的学校管理最首要的是具有创新的学校管理理念。这些新理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8个字:校本、人本、个性、开放。

    校本

    校本管理是相对于外控式管理而言的,它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的学校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外控管理基本上是排斥,甚至是压抑创新教育的,而校本管理是支持和鼓励创新教育的,这从外控管理和校本管理的对比分析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两种管理模式不但在理念层面上不同,而且在操作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外控管理所依据的是中央集权原理和标准,学校仅是一个执行系统,教育思想、教育方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各种规章制度全由上级制订,上级是决策者,指挥者,是人、物、信息等资源的控制者,又是教育目标、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的监管、评估者。权力运用偏重于法定权、奖赏权及强制权。教育标准是标准化、规范化、一律化、重视的是静态的终结性的结果。学校管理者只须被动地按章办事即可,一切工作唯上级马首是瞻,请示、汇报等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常态。不论哪一级教育和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只能按共性来制订政策,进行决策,实行指挥和监控,这显然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差异,因此,各个学校难以标新立异。就我国目前而言,外控管理主要来自上级。校本管理则与此相反。它所依据的是权责下移原理和殊途同归原理,是一种自行管理系统,重视的是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学校拥有自主权,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决策、实施、监督,由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它是多元的、民主的、全面的,这些角色之间主要不是层阶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是相互合作者、支持者。这种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地运用上级分配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发拓展各种教育资源。管理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不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也不能仅靠经验,而应是积极地投入,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的是现代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它注重个性和特殊,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的发展,评估指标是多元的和多层面的。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显然是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的。校本管理是建立在六个假设的基础上的,即:第一,相信由外界强加的教育决定剥夺了某些与学校有关的人的权力;第二,认为学校是教育系统中基本的决策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作出反应的能力;第三,认为那些对某一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作出决策,相信学校通常知道得最多,相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最可能作出明智的决定;第四,相信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过程的权利和义务;第五;相信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即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假设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工和社区有独特的要求,他们能最好地识别和满足这些要求。(SeeBeck&Murphy1996.2-3)

    校本管理意味着教育权力的重新分配,总的趋势是权力下移。这种权力下移并不意味着上级教育权力的旁落,也不意味着学校的“无法无天”。无论如何,也不论任何制度下和任何时候,集权和放权都是相对的。国家对于教育立法、教育目的的制订和教育成就监测的权力是不可下放的,下放的更多的是资源自决权,如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等。上级应该从一个绝对的控制者变成政策引导和提供资助者;由无所不包,而变成宏观管理者,把应该下放的权力还给学校,这也就等于归还了学校的主体地位,使学校能依据实际,创造性地发展。

    校本管理意味着学校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般来讲,责和权是不可分割的,无权则无责,有权则有责,小权则小责,多权则多责。“当资源分配的决策权更多地交给学校时,学校员工一般地对他们的绩效和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负更多的责任。”

    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校本管理意味着学校的全面的改革,它不仅是教育权力的变更,上级与学校关系的变更,外控力的减弱,而且是学校管理的全面变更,包括校长角色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课程设置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估和监测手段的转变等等,还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对民办学校而言,还有学校与校董事会关系的转变等等。其中校长的角色,不再是单纯地处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传声筒”、“中转站”,而是个多重身份的集合体,是领导者,也是合作者、学习者、变通者和促进者。校本管理能否成功,创新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理念和素质。

    我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对学校的控制是严格的、全面的、细微的。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的控制有所减少,然而就目前看,控制仍嫌过多,过宽、过泛,距真正的校本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管理不能以校为本,学校没有自主权,就难以开展创新教育。这正是当前创新教育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人们都认为实施创新教育有价值,是国家所需、民族所需、社会所需、教育所需,可就是难以操作,难以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中去的根本原因。

    要推进校本管理,当前所能做的就是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校长负责制在我国走过了一个比较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现在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几乎全部是校长负责制,可仔细考察就可以看出,当前的校长负责制,有其名,无其实,形式的多,而内涵的少,校长名义上是学校法人代表,拥有办学自主权,而实际上除民办和私立学校外,校长仍然是一个被动者,他们并没有多少人事权、资源拓展和分配权、招生权、课程设置权和教育教学改革权。上级的控制,升学的压力,把他们的自主权压缩到极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就是这点剩余的权力,相当部分校长也并没有用到创新教育上去,而是擅自违背有关规定和无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顾教职工的实际而做出违背教育和学校发展规律的事情来,如加班补课、加重师生负担等。这是必须反正的。校长负责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决定,而是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它使校长和学校拥有更多的决策、指挥和发展权,是以校为本,广泛参与,民主治校,自主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学校管理体制。什么时候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才算真正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才算迈向了校本管理,创新教育的实施才有了真正的保障。

    人本

    学校创新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创新需要创新性人格的支持,而创新性人格的培育需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一言以蔽之,没有学校的人本管理,就没有创新教育。

    人本管理是相对于非人本管理而言的,我们可把其宽泛地理解为人格化管理、人性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把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中心,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终极目标,一切为了人。它是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的。非人本的管理就是非人格化、非人性和非以人为本的管理,非人格化就不能尊重人、理解人、解放人和发展人,非人性就忽视人的情感和理性,不以人为中心就能以物、财、事、绩等为中心。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在管理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分别有不同的管理理论做依据。

    后者所依据的是“经济人”和“X理论”。“经济人”认为一般人生来是懒惰的,不愿负责任,缺乏自制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矛盾,只有物质利益才能使他们努力工作。由此而产生了“X理论”,主张管理应该是“胡萝卜加大棒”,对人诱之以利,惩之以罚,管理就是监督和强制,目标就是完成任务。管理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一切事情只由管理者一个人说了算,被管理者只能埋头做工作,无权参与管理。显然这是一种无视人的情感的,把被管理者当奴隶、当工具的专制式、独裁式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是被动的、从属的,是被外控和被驱使的,毫无主体地位而言,所以根本谈不上积极、主动和创造。

    前者所依据的是“社会人”和“人际关系理论”,“自我实现人”和“Y理论”。“社会人”和“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成员,影响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因素,主要不是经济和物质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管理应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上,强调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倡导被管理者参与管理,管理者应善于倾听和沟通。“自我实现人”和“Y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勤奋的,一般人不仅学着去承担责任,而且寻求责任、争取责任,人人都蕴藏着聪明才智,有相当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学习中能够自我指挥、自我控制,最大的满足不是物质,而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管理者应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放管理权限,建立决策参与制度,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力,让人实现自我等等。
    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曾几何时,甚至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和学校管理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经济人”和“Y理论”,因而形成了无“人”的教育和无“人”的学校管理。

    教育中无“人”。“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可怕地失落了,人的灵性和精神不见了,复杂的育人工程简化为考试训练,全面发展的教育异化为社会的工具,最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成为对标准答案。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以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中心,教育成为了非人本的技能演练。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应看到的现象:许多学生道德滑坡,责任感、使命感淡化,自我中心、精神空虚,无尊重、关心,没有想象力、创造力……

    学校管理中无“人”。管理者只重视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人的情感和需要,重罚轻奖,甚至只罚不奖,把教职工当成一种符号和工具,甚至仆人和奴隶,任意地驱使,顺我则昌,逆我则亡,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无民主、平等、自由、尊重关心和激励,教职工成为教学的机器,被一种外在力量牢牢地控制着,处在一种别人编制好的程序中动作,只有双手,而无大脑;只有服从,而无主体地位。创新是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情。

    这是反人本和反人道的,是应该遭到批判和应该抛弃的。

    作为一个人,学生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高尚的灵魂;不仅需要物质、功利,而且需要情感、意志、信仰和理念;不仅需要生存,而且需要创造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创造人格。有了这个“本”和“主”,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找到自我,自我做主,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有了这个“本”和“主”,他们才能动起来,而动起来才能有力量,才能以苦为乐,以累为乐,以难为乐;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作为人,教职工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情感的需要,有事业的需求,有精神层面的、高层面的追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把教师确立在“人”的位置上,并以这个“人”为中心实现领导和管理。诚然,影响学校发展的原因很多,如经费、校舍、各种设备、管理目标、各种信息资源等等,然而与人相比,这些都是次要的,人是最能动的,资源、设施要人去掌握利用,方向、目标是由人制订、把握和实施的,各种信息是由人分析处理的,任务和成绩是由人完成和创造的。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发展教师,并且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如果落实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中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那么沉睡的力量就能被唤醒,潜伏的智能就会被发掘,压抑的创造才就会被张杨,人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个性

    个性是事物的特征,即矛盾的特殊性,创新最崇尚个性。一个人没有个性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一所学校没有个性就没有特性,就形不成特色,就不会有什么创新,进而也就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创新。

    从整体上看,现今大部分学校和师生是没有个性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全是一个模样,一个面孔。尽管有些学校也打出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特长的招牌,然而毕竟是招牌而已。一种不能自制的强力控制着学校,使学校和师生只能有共性,不能有特殊。一样的教材,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考试,一样教法,一样的学法,千军万马奔向同一个目的地。它排斥了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发掘和个性张扬,忽视了学校之间的客观差异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能力、心理品质等的客观差异,所体现的仅仅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划一化,因此,也就没有了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师生的创新。

    新的学校管理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一统天下的陈旧模式,而以前瞻的眼光,求异的思维,自主的意识,与众不同的做法,而求得千校千面、万人万面。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不应该有两所模样完全相同的学校。我就是我,是一个不同于其任何一个人的个体,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忘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自主性、独立性的消失,也就意味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消失。

    学校管理的个性并不是对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否定,更不是对教育教学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的否定,正如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也具有人的共性一样,一个有个性的学校也是建立在教育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它必须遵循规律。然而个性化学校管理更注重的是矛盾的特性,是求异而不是求同,是有别于其它学校的

    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管理模式。这个“别”不仅别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而是整体的、全面的,包括办学体制、办学目标、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学校文化、教法学法等等。

    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教育思潮。个性化管理是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向,这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正由单一走向多元,政治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汇,观念的融合,环境的变迁,使得我们这个社会愈来愈丰富、复杂,社会的分工越来越多样、细化,这种变化趋势必然地导致人的多元化、多样性。在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定下的学校教育必然地要适应这种变化,顺应这种趋势。今后学校发展的事实必将证明,个性化的学校是最有生命力,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学校,没有个性的学校将在教育和学校之间的竞争中被汰出局,没有生存之余地。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握好这个趋势,做出学校管理的个性化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有不同于他校的办学目标、教育理念、管理思路、课程体系和教法学法等等。有了学校管理个性化,才会有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适应差异,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增强优势,才能产生有独特风格的教师,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引导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和谐的,并且具有个性的人。

    学校管理的个性化,不是想当然的东西,并且由没有个性到比较有个性,再到很有个性,即形成明显的特色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确立学校的管理个性除以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做依据外,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即校外因素和校内因素。校外因素主要指学校所处的环境、区位,当地经济、科技、文化状况,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家庭情况以及其它学校的情况等等。校内因素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精神风貌、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能力和态度,学校的性质、学段,学生的学习、身心状况,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学校文化、信息资源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立学校发展的战略,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

    开放

    开放的环境是孕育创新的良好土壤,封闭只会窒息创新,创新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学校管理的开放。

    作为一个系统,学校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里的开放不仅指学校与外系统的开放,也指学校内部各组成要素间的开放。

    学校从来就是开放的,然而不同的时空内开放的程度是大相径庭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就基本是封闭,孤悬于社会大系统之外,网开一面的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这几乎是获取教育资源的唯一一面,除此之外,社会与学校联系很少。同时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封闭的,缺乏信息的沟通。这是教育难以创新,学校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已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教育环境了,学校系统内外方方面面存在着依存和共生关系,这决定了学校对社会以及内部的全面、全方位的开放,即沟通渠道应该是畅通的,信息的传递应该是快捷的。这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具备社会意识、全球意识、超前意识和大教育意识,站高起点,以宽阔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并施之以开放性的有效的学校管理。作茧自缚、固步自封、鼠目寸光就会使学校系统缺乏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支持,丧失新陈代谢的功能,导致停滞和落后,从而扼制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创新。对外开放,努力拓宽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是向紧密层开放。紧密层指与学校联系最密切的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的教育行政和教科研部门,物质、能量和信息由此层流向学校,对学校实施支持和指导,如政策、师资、资金、校建、内配、教学和科研资源信息等等。就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学校与这个层面的联系都将是密切的,两者的开放沟通都是十分必须的。这一层面是影响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外部层面,切断和封闭与这个层面的联系,学校的发展状况是不可想象的。二是向关联层开放。关联层指与学校发展有关,但无直接或没有隶属关系的社会各界、各部门、各行业,也包括教育系统的各个学校等机构。学校与这些层面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基本上处于平流状态,两者的关系是协调和配合。这个层面能给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各种各样的服务。因为无隶属关系,所以学校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外力把学校大门打开,而应该主动地大开其门,让社会走进学校,让学校走上社会。例如,与金融、企业联系,可以得到资金的支持,或联合办学;与各职能部门联系,可以得到某些优惠和各种隐性或显性的供应;与广播、电视、报业部门联系,可以通过这些媒体,及时地把学校的管理、发展状况传播出去,让社会了解学校,树立学校形象;与群团组织、公共文化、社会教育、科技部门联系可以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工矿、村镇、部队等联系,让学生实地考察实践,可以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经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与其它学校联系,可以相互切磋教艺,提供信息,共同提高等等。与此层联系,最能够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开阔师生的视野。三是向家长层开放。这是一个特殊的层面,两者因学生而联系在一起,是利益共同体,又是一个矛盾体。从利益上讲,目标是一致的,都创新教育的实拖一般从三个层面进行,即社会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和教学活动层面。现今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层面展开的,例如,树立创新性教学观念,建立创新性课程体系,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忽视了其他两个层面的改革,对于教育行业和学为孩子的发展。但双方又是矛盾的,即家长对孩子和对学校的无限期望与孩子发展的有限性和学校发展孩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化解矛盾的途径是学校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质量。然而仅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学校向家长开放,实现两者的沟通,让学校走进家庭,让家长走进学校。学校一方面帮助家长具体分析孩子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和多种成才标准,双方共同设计努力方向,使家长的期望更加现实;一方面帮助家长营造孩子成长发展的环境,了解家庭和学校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以及相互协调合作的意义,从而结成一个依存共生的关系。具体工作如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定期召开家长会、问卷调查、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的教育活动,面访、申访、信访,学校创办家教报刊、举办家教讲座,与家长共同研讨孩子教育的问题等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更能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四是向智慧层开放。智慧层面主要指教育科研部门、教育报刊社、大中专院校、信息网络系统,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各地名师等。向其开放,与其沟通、联络,可以获取大量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新的信息,对于学校冲破封闭,拓宽视野,及时输入新的观念、应用新的方法有重要意义,应如广泛地请进来、走出去,聘请专家作学校顾问,学校建立网络设施等都能及时获得教育管理的知识和智慧,用以指导教育和学校管理的实践,增强教育和管理的创新能力。内部开放,解放师生大脑,放开师生手脚,发掘师生潜能,张扬师生个性。内部的开放,主要指构成学校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开放。宏观层次的如办学目标的开放,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开放,政策、计划、发展方案的开放,学校文化的开放等;中观层次的开放如学校各处室之间的开放,各班级之间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育评价的开放等;微观层面的如学校领导与学校领导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开放,备课、课堂教学、练习、考试的开放,乃至所提问的问题的开放等等。不同层次的各种要素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相互开放,相互沟通,才能增大知识信息量,了解各自情况,互通有无,启迪思维,驰骋想象,求异求新,发散聚合,激发灵感,引发创造。改革办学体制和学校管理机制,大量开展教研、科研,开设多种课程,召开各种座谈会、研讨会、观摩会,相互听课、评课,丰富校园文化,广泛举行各种学生活动,实行民主管理等等,都能促进学校内部的开放。没有内部的开放,学校就会死水一潭。校本、人本、个性和开放这些学校管理理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校本管理,才可能有人本管理;只有以人为本,才会有个性管理,才会有以学校为主体的对外对内的开放;同样,有开放,才会有丰富多彩的个性,而尊重个性是以人为本和管理的本质体现;把人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才算真正做到了校本管理。此四者有机统一,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整体的学校管理的新理念。

编辑:贾福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忻州市第十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忻州市温泉路90号 0350-3399824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