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云课堂]高考前,父母怎样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并给予恰当的助力?
2023年05月25日 22:16:38 访问量:967次
作者:赵晔敏
临近高考,父母常常会有纠结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孩子抓紧有限的时间,实现最高效的冲刺,又担心过大的压力,引发孩子情绪状态起伏,影响孩子学习状态的稳定性。如何评估孩子的情绪状态,父母在稳定陪伴孩子的同时,做好“神”助攻。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常常听到父母自我调侃:“高考不仅是考孩子,也是考家长”。可见,孩子高考季,父母也会呈现多种情绪晴雨表。自测一下:1. 和配偶聊天,常常会围绕孩子的成绩、学业等话题。如果有类似的情况,可能会暗示父母自己:高考是特殊的时期,一切都要和原有的生活表现不同。由此,无形中强化了父母自己紧张的情绪,不知不觉会在与孩子的交谈和互动中,将这种紧张、焦虑和压力传递到孩子身上。试着插播一些不一样的“花絮”:1. 和配偶聊天,也夸夸对方的工作业绩、高超的烹饪水平和对你的关心体贴。2. 和同事交谈,也聊聊打折、美容和网络热点话题,感受放松时间和开心一刻。3. 和孩子沟通,也主动听听孩子的各种吐槽、小小的得意忘形和沮丧挫败。4. 在工作或家务时,也可以投入自己的工作,感受自我成就;邀请孩子共同参与家务等家庭活动。
1. 孩子的睡眠。是否有经常性的难以入睡的现象;是否有夜里醒来的次数较多,且难以很快入眠的现象;是否有常常熬夜,却时常在学习过程中睡着的现象;是否早上起床困难,起来仍很困倦的现象。2. 孩子的饮食。是否到吃饭时,却常常没有胃口;是否吃一点就感觉饱腹或吃得过多;是否比较排斥一些食谱。3. 孩子的时间安排。是否有制定详细计划之后,有时处于严格执行的亢奋状态,有时处于拒不执行的放弃状态;是否有口中念念“今天好几张卷子要做”,手脚却跟不上节奏的状态;是否超过约定的休息时间,手机却不离手的状态。观察到孩子生活起居的种种表现时,父母可以尝试进行不同层次的“筛查”和跟进:1. 孩子的睡眠。先保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睡眠“问题”出现的频率、程度,再听听孩子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最后问问孩子需要父母协助调整的部分。2. 孩子的饮食。多问问孩子想吃什么;多邀请孩子对菜肴“评头论足”;多陪伴孩子共同就餐;多营造轻松就餐话题与氛围。3. 孩子的时间安排。尊重学校和孩子的时间安排,不过多介入;反馈孩子自我使用时间的亮点,不立即指导;接纳孩子时间效率的阶段性起伏,不立即评价。
1. 孩子说话的方式。会更多的使用负面、消极、过激的词汇吗?会更常用低沉、嘟囔或“很冲”的声调说话吗?会突然问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正在交谈场合的问题吗?2. 孩子行为的变化。会走路、说话等有气无力吗?会把东西“无理由”地摔摔打打吗?会突然拍、捶、喊等发出很大的声响吗?会长时间得保持一个姿势一动也不动吗?每个人在压力、焦虑、不满、挫败等应激源的影响下,都会有与平常表现相异的状态,有宣泄的功能,也有传递某种信号的功能。父母的正确解读和应对至关重要:1. 孩子说话的方式。孩子用“难听”的语言、“吓人”的声调说话时,父母可以尝试深呼吸、勿动怒,心里默念“忍者神龟”,忍住自己不被激怒,你就是孩子最放心宣泄负面情绪的港湾。2. 孩子行为的变化。父母眼睛先行,多看不说、少说,不急于说。眼睛关注孩子的行为,保障孩子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宣泄;允许孩子有一定自我独处的空间。3. 当言词中有涉及伤害自我及他人的表达,行为举止有危险冲动的迹象或征兆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同时,向孩子表达,父母愿意倾听和帮助。
1. 与家庭成员的互动。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孩子似乎没在听;父母问孩子问题时,孩子似乎十分不耐烦;父母和孩子交流观点看法时,孩子似乎特别敏感,总认为是针对自己、贬低和不信任自己。2. 与同学、同龄伙伴的互动。对他们的活动、话题不感兴趣;对一些同学有排斥;对自我有负面评价。3. 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的“风吹草动”过于敏感和抵触;对未来打算、想法悲观。每个孩子都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与人。对高考和未来的渴望和期待,有时会成为过重的负担和压力,高考前的成绩起伏、人际互动中的冲突、内心想法的改变往往会成为引发情绪剧烈波动的导火索。察觉互动中传递的信号,善用互动中的支持资源,帮助孩子积极调整情绪状态。1. 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允许孩子有时对父母的“不理不睬”,有时又“絮絮叨叨”、“挑剔”的状态。孩子在家里,放心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就有能力在学校、在外面的环境中理性表达自我。2. 与同学、同龄伙伴的互动。能接纳孩子自己的选择,同时帮助孩子看到,在消极的互动和评价的背后,其实是有孩子对自己积极美好的期待部分。3. 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耐心和孩子探讨,可以接受的部分、调整的部分和暂时搁置的部分。与孩子所有的讨论和谈话,尽量遵循理解、尊重,多肯定、少评价的原则。当然,高考季,孩子绝对是家庭舞台的C位。调整好父母自我的情绪状态的同时,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客观评估孩子的状态、给予最适合孩子的帮助,与孩子一起,以积极的心态,共同迎接高考。


审阅:高培仁
编辑:闫云章
贾世民
供稿:赵晔敏
摄影:贾世民
编辑:贾世民